金球獎頒完,新聞除了哀悼《無極》和《功夫》兩部片沒得獎以外,還酸溜溜的說其他國家會得獎,是因為其他國的片子剛好跟美國時事和政治結合,比較符合評審的心理。這也許是事實的一部分,但是若單純用這個原因來說明其他國家會得獎,未免也太酸葡萄心理了。

  想得外國人的獎,就要拍他們想看的電影,這是沒辦法的,但這並不代表外國評審都是傻子,誰拍得讓美國人最愛看就把獎給誰,如果是這樣,那得到最佳影片的大概永遠都會是《納尼亞傳奇》或《金剛》這類的電影。《臥虎藏龍》在電影界聲名大噪,重新奠定了武俠片在類型電影上的地位,但這部片能聲名大噪,能得到奧斯卡獎,除了導演與演員本身的水準以外,為《臥虎藏龍》宣傳的哥倫比亞公司要居首功。有在注意電影的人不會不知道,好萊塢的電影能夠揚名世界,宣傳成功是很大的因素。當年《鐵達尼號》總共耗資兩億五千萬美金 (記錯數目的話抱歉,我是憑印象),其中一億就花在宣傳,但是從外面打的廣告看不出來這點,以為電影公司是把兩億五千萬全都花在拍攝上。宣傳為什麼要花一億?為了要讓你知道。生活在台北的人,不妨注意你週遭的環境,注意公車外殼、台北車站、西門町、鬧區地下道,或是其他台北商圈,你會不會在這些地方常常看到好萊塢電影的海報和廣告?那些東西就是電影公司砸錢作宣傳的證明。好萊塢拍電影不是一天兩天,他們已經自己發展出一套宣傳電影的模式,這種模式能夠確保即使你走在田野鄉間都可能看到他們的廣告。以前我在學校聽過一場演講,講者便是在說好萊塢的宣傳可以達到的地步。在日本最熱鬧的商區,他們自己的偶像明星都會被好萊塢的海報給擠到「畫面一旁」,而即使你在平常就很冷清的地下道,也能看見好萊塢電影的大幅廣告。有這樣的宣傳通路,想要大眾不知道他們的電影也難。

  《臥虎藏龍》成功後,其他的華人導演看了當然眼紅的要命,雖然這些人並不見得都是為了想拿奧斯卡才去拍片,但後來接踵而出幾部叫得出名的華人電影,無一不是武俠類型。張藝謀的《英雄》有鮮明的色彩與絕美的鏡頭,把一部武俠片襯托得像是出水芙蓉般的柔,也有天行健般的韌,但它不是一部討好觀眾的電影,而是一部強烈展現導演個人風格的電影。如果我是外國人,我可能很難看得懂《英雄》到底在講什麼;台灣則是把這部片當笑話看,要不就是加油添醋地說《英雄》是為了兩岸合併而拍的,總之八卦生出了一群,就是沒有人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去感受。雖然《英雄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,但是片子本身蘊含的中國文化「寫意」,在片中無法用比較清楚的方式交代,最後也只好鎩羽而歸了。

  多數的華人導演做不到李安的詮釋,不過《英雄》的華美,卻給了華人導演一種啟示:如果想博得外國人的青睞,一定要搞大場面,要用特效來展現中國功夫,另外一定要學好萊塢告訴觀眾,這部片花了多少錢去拍,是部大成本製作的電影,觀眾聽到「花很多錢拍的」他們才會有興趣看。如果要在電影的華麗和內涵兩者中選其一,華人導演很明顯地選了前者。《無極》我沒看過,但是光看它在電視上的預告,讓我覺得這部片除了花很多錢在搞特效和想模仿《英雄》的拍攝手法以外,沒有其他好看的;周星馳的《功夫》裡有好看的明星、厲害的武打演員、動聽的音樂、震攝的特效,就是沒有內涵,也沒有媒體一天到晚在講的另類搞笑。我很喜歡他的《威龍闖天關》和《九品芝麻官》,這兩部片可以說是姊妹作,整體來說《威龍闖天關》的表現比《九品芝麻官》更技高一籌,不論是搞笑的方式、畫面的呈現、音樂和情節的安排都有一定的水準 (九品芝麻官髒話太多,雖然好笑但也是其缺點)。也許這兩部片的笑點是周星馳想的,但是這兩部片都不是周星馳自己拍的。後來他雖然自己拍了《少林足球》和《功夫》,說實在的沒什麼新意,尤其是《功夫》,從頭到尾就是看打架,裡面一切的一切反正都要套上功夫就對了,到最後英雄對決大魔王,魔王必死,完。這樣的電影,我會把它歸類於《納尼亞傳奇》和《金剛》那種純粹讓觀眾看爽的類型。脫掉特效和打來打去的加持,我不知道它還剩下什麼。

  我慶幸這兩部電影沒得獎,是因為它們不具備得獎的素質,頂多了不起給人「Wow」一下就沒了,而且我實在無法忍受台灣媒體不斷用酸葡萄心理去看待別國的電影,好像別人能得獎,都一定是別人拍出討好評審的東西,華人沒得獎一定是因為評審不會欣賞等等──藝術這樣東西,有些時候真的是因為文化隔閡,別人不懂得欣賞,但是這不能當成一種藉口,否則不知道有多少沒得獎的要跳出來喊冤了。媒體不敢講《無極》和《功夫》的缺點,也許有部分原因是怕得罪觀眾和周星馳的影迷。台灣就是這樣,敢說話的人到最後都不能說,因為說了就有人要砲轟,要打你,就像前陣子的「快樂星期天」節目事件一樣。既然沒人敢說缺點,那我們會拍出有一堆缺點的東西,也就不令人意外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c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