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8 年底就寫好這篇心得了,結果拖到現在才發。)

  喬治‧羅米洛編寫執導的經典恐怖片,成本只花了 11 萬四千美金。上映後票房獲得極大成功,美國賺了 1200 萬美元,全球賣了 1800 萬美元,共計 3000 萬美金。這部片不是殭屍片始祖,但它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殭屍片之一,可以說是為現代殭屍定型的電影。或許很多人用現代的眼光來看覺得不恐怖,就是一堆臨時演員在那裝神弄鬼而已,但我覺得即使過了這麼多年,它的恐怖氣氛還是營造得很成功。十幾年前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一區 DVD,但當時的 DVD 沒有附字幕,網路上也找不到這部電影的英文字幕。十幾年後,導演已於 2017 年仙逝,YouTube 上也出現了這部電影的高畫質字幕版。為何 YouTube 上有這部電影?這要從發行商說起。原來這部電影的片名不是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,而是 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。電影未改名前,有打上版權聲明,改了片名後,發行商卻把版權聲明拿掉。美國當時的法令規定,作品必須打上版權聲明才有版權保護。由於沒打上聲明,此片就進入公有領域,變成人人可以複製散布的電影。也因為失去版權保護,雖然此片在票房上獲得成功,但羅米洛沒有從這部片賺到什麼錢,錢全進了發行商的口袋。

  片子一開場,就響起非常不祥的音樂,這音樂是把觀眾帶進恐怖世界的重要序曲。恐怖感的營造其實不限於視覺,背景音樂也很重要,但恐怖片大都著重視覺而忽略聽覺。這部片開頭就用這種音樂,跟片子要傳達的氣氛很搭,而且音樂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毛骨悚然,直到序幕結束。現在大概不會有人用這種音樂開場,因為電影開頭有兩分鐘的時間,都是拍攝一輛車子在路上行駛的畫面,這段畫面是為了顯示演員和劇組字幕而放,現代觀眾不會有耐心看這種鏡頭兩分鐘。第一次看這部片的時候也覺得這段步調很慢,但畢竟是六零年代的電影,所以就耐心看完。

  劇情講述一對兄妹強尼和芭芭拉奉母命大老遠去給老爸上墳。由於開車單趟就要三小時,又是星期天,兩人到墓園時已是晚上八點,不過天色還亮(依片中人物穿著,故事背景時間應該是夏末秋初,高緯度國家夏天日落時間晚)。強尼為了此趟旅程抱怨得半死,芭芭拉則一笑置之。芭芭拉在墳前祈禱時,強尼看到墓園裡有個男人,但只當他是其他掃墓者。後來強尼興致上來,開始學小時候兩人玩耍的樣子嚇妹妹,芭芭拉覺得他很幼稚,不予理會。墓園裡那男人走近他們後,忽然襲擊芭芭拉,把她嚇傻了。鏡頭這時候照到那男人的臉,看起來就是個不正常人類。強尼奮不顧身前去救妹妹,兩人纏鬥後強尼被對方擊倒,頭撞到一塊墓碑昏過去,芭芭拉嚇得顧不上哥哥光腳逃走,殭屍狂追不捨。在這種地方一個人遇到這種忽然攻擊你的人真的很恐怖。芭芭拉坐上車想逃,殭屍追過來拍打窗戶不說,居然還拿磚塊砸破車窗,把她嚇傻了,後來雖然發動車子但也開不遠,開到一棵樹旁邊就停了,芭芭拉只好下車繼續光腳逃命,直到跑到一棟無人小屋內。這時天黑了,殭屍的同伴也陸續出現。芭芭拉本想上樓躲藏,誰知道樓上有屍體,把她嚇得下樓開後門落跑,這時忽然出現一個黑人把她拉進屋內,自此進入了整片部的主軸:小屋防衛戰。中間出現了其他生還者,除了用小屋內有限的資源擋住殭屍外,他們也想盡辦法離開這裡,但過程當然不會順利,這些生還者都因為意外和做出錯誤決定而死去,只有黑人主角活下來,但他被其他來救援的白人當成殭屍,把他一槍斃了,所以最後這群生還者全滅。至於殭屍的成因,電影給了個很鬆散的解釋:金星探測器的高輻射線。NASA 發現他們發去探測金星的人造衛星返回地球時,攜帶了大量不明輻射,就把它毀了,但這些輻射已經對地球造成影響,死人就復活了。

  片中的殭屍跟現代媒體塑造的殭屍一樣,會吃人肉、內臟,不過也會吃樹上的昆蟲,總之在吃方面完全是本能反應,電影把這些畫面毫不掩飾地演出來。不同於一般人想像的是這部片的殭屍有些許智能,除了拿磚頭砸破玻璃外,還會打壞車頭燈、拆掉曬衣繩、拍掉身上的火、拿物品敲打門,甚至會拿利器殺人。有點好玩的是片中一開始出現的幾隻殭屍都穿西裝,有的還打領帶,大概那個時代男人穿西裝出門比較有禮貌吧……後面出現的就比較多元,有男有女,服裝不一,男殭屍穿襯衫、T 恤、休閒裝或打赤膊,女殭屍穿睡衣、套裝、連身衣裙,有位女殭屍還全裸入鏡,看來演殭屍犧牲也很大。殭屍的走路姿勢和步伐,就如一般人印象中一樣歪歪倒倒,不過除了第一隻殭屍會快走以外,後面出現的殭屍動作都很慢,如果這些殭屍都會跑,那個黑人出去後應該是沒有辦法回到小屋。

  電影成功之處在於把一群活人圍在殭屍包圍的狹小空間,無法對外聯繫,叫天不應叫地不靈,加上夜晚的時間設定,將恐怖氣氛炒到最高點。片中的光影配置也很好,這些光影以黑白片呈現出來的效果,比彩色片的呈現更佳。隨著車輛爆炸,往外逃生的希望斷絕後,隨時會被殭屍吃掉的恐懼也愈形擴大。不過,能不能活下來,還是要看人在危急時刻有沒有做出明智的決定,這部片做了很好的示範。多數人幾乎全因為自己做了錯誤決定而斷送性命,如果其他人肯聽主角的話,即使逃不出去,至少可以活到天明等救援到來。其中有一對年輕情侶,男的很理智,跟黑人也配合得很好,本來有機會活下去,誰知道車子著火了他和女友還開車落跑,結果後來因開不動停下來,兩人要下車,女的外套被座位卡住,男的回車上幫她,車子就爆炸了。他們開車逃走的時候黑人有叫他們不要上車,但他們也沒在聽。

  如果說電影有什麼缺點,就是片中的女性角色都很沒用,幾乎完全對危急狀況使不上力,主要靠幾個男性角色的對話和行動撐起整部戲。一開始出現的芭芭拉讓人以為是女主角,等殭屍出現後立刻變成廢材,除了靠一己之力跑到小屋,接下來的時間就像得了失心瘋,對眼前危機完全幫不上忙。飾演芭芭拉的演員頭上戴的似乎是假髮,可能因為是黑白片所以不容易注意到,不過仔細看就會發現那是假的;槍聲的音效也很假,聽起來像在放炮。黑人可以說一枝獨秀,出場不久就獨自拿根細鐵棒擊殺了三隻殭屍,門窗強化工作也由他一人完成。後續的生還者出現後,他也很清楚怎麼做最有希望逃走,可惜導演沒有留一條生路給他,讓他死在了白人手下,不過這個結局有諷刺性質,因為一群組成救援隊的白人在沒有看清對方的狀態下,直接假設沒有生還者,大老遠把人家一槍斃命。就算有生還者,也被他們殺死。片尾他們看到屋裡有東西在動的時候,根本不管那會動的是活人還是死人就開槍。與其說這群人是來救援,倒不如說他們是殭屍殺上癮了,只想當殭屍獵人,不想找生還者。

  電影最後留了一小段尾聲,講述黑人被殺死後的情景。白人救援隊手執鐵鉤,勾住黑人屍體身上的衣服將其搬去燒,很多人認為這是在諷刺種族歧視,因為他們用的鐵鉤叫 meat hook,是用來掛生肉的,就像菜市場裡的肉攤那樣。用這樣的鉤子去鉤屍體,表現出的就是對屍體的輕蔑,當白人對黑人這麼做時,就不免讓人聯想到種族歧視。導演在多年後的訪談中,表明當初片尾加入的畫面沒有要暗示種族歧視的意思,不過六零年代仍是充滿種族歧視的年代,現代西方觀眾有這種聯想在所難免。當初還以為他們是怕感染才用鐵鉤搬運屍體,查了資料才發現有這層意思。導演用黑人當主角,又在片尾加入這種畫面,在當年算是很先進的做法,但把女性角色塑造得太沒用。片中還有一段是芭芭拉因為精神崩潰打了黑人一巴掌,黑人則還以老拳。雖然是女的先動手,但男人用拳頭去打女人的鏡頭看起來實在很糟糕。

  尾聲的鐵鉤倒是讓我想到當初胎死腹中的惡靈古堡四代初版,後來被稱為 3.5 版。在這個版本里昂中了病毒產生幻覺,因此玩家要對抗幻覺中出現的各種怪物,其中一種怪物是畫像上跳下來的鐵鉤敵人,這敵人舉鐵鉤的方式,和電影尾聲那群人拿鐵鉤的方式實在是太像了,不知道靈感是不是從這部片來的,因為這系列遊戲有太多取材自這部電影的地方。二代重製版中,艾達身上穿的風衣,跟電影中芭芭拉穿的風衣有些相似,但款式不同。雖然艾達風衣是取材自遊戲的舊設計,不過舊設計是否有參考此片就不得而知。這系列遊戲從一代開始,就受到《活死人之夜》的啟發,時至今日,還是看得到電影對這系列遊戲的深遠影響。

  《活死人之夜》原來是黑白片,後來推出彩色版。原始電影上色後失去了黑白片給人的驚悚和那股老電影的味道,我偏好黑白版。

惡靈古堡 3.5 遊戲畫面 Resident_Evil_3.5_Hook_01.png
《活死人之夜》尾聲 Night.of.the.Living.Dead.1968.Hook.02.png

 


重拍版(1990)

  重拍版仍由羅米洛撰寫劇本,導演則找他的好友湯姆‧薩維尼(Tom Savini)擔任。重拍版對原作有許多加強和改變,特別是芭芭拉這個角色,在重拍版變成堅強的女主角,扭轉了原始版將女性角色刻畫得一無是處的形象,不但奮勇抵抗殭屍,也發現殭屍速度奇慢,只要跑過去就可以脫身,根本不需要待在小屋等死,最後也就是她獨自一人闖出去求援才得以生還;其他女性角色的戲份也加強不少。整體而言,重拍版有平衡各角色的戲份,雖然芭芭拉和黑人的戲份最多,但基本上每個人都有發揮的餘地,此外重拍版大量加強了角色間的衝突和對人性的諷刺。原始版主要的衝突來自班(Ben)和哈利古柏(Harry Cooper)這兩個角色,重拍版的衝突仍以這兩個角色為主,但幾乎每個人都有參與爭執,而且爭執的情況很激烈。哈利古柏在原始版雖然討厭,但關鍵時刻還是會勉強幫忙;重拍版中這個角色變成十足的混帳,不僅會打老婆,還和所有不贊同他的人作對,滿腦子只想著自己不顧他人安危。他和芭芭拉是重拍版中唯一在殭屍圍攻中活下來的兩人,但他的行徑讓人痛恨,最後被芭芭拉一槍斃命。黑人很可惜,他因為跟古柏互相開槍射擊受了重傷,後來躲到地下室,如果能撐到天明應該沒事,最後卻莫名其妙變成殭屍。結尾來救援的白人隊伍全是王八蛋,這些白人不分男女,把找到的活屍圈起來讓他們鬥毆,一群人就圍著籬笆看好戲,像是在看鬥牛一樣;有的則把殭屍用繩子吊起來拿槍亂射,完全比照西方世界上個世紀用私刑處決人的做法;殺死的殭屍則堆成屍山燒掉,就像燒垃圾一樣。女主角獲救以後,冷眼看著這群沒品人士玩弄活屍和死屍。有些人活得跟死人沒什麼不同,作為也不比殭屍高尚,所以女主角看著這些人和他們玩弄的殭屍說了一句:「We're them. They're us.」羅米洛筆下的《活死人之夜》不僅是恐怖片,他知道在恐怖外要加點人性讓電影更有看頭。這部片沒有英雄,只有生還和沒有生還的人,以及一群狗熊。

  比起原始版,重拍版不足的地方在於恐怖氣氛的塑造。我實在是沒辦法覺得重拍版恐怖,雖然化妝技術變好、步調變快,但恐怖氣氛只減不增。電影從黑白變彩色就已經少了恐怖感,步調變快也是減少恐怖氣氛的因素。很多人在做恐怖題材時,大概沒想過步調的問題。無論是電影、電視、遊戲,只要步調一快,恐怖氣氛就容易減少,因為節奏一快,整體感覺就變成「急」,無法感受到森冷和孤絕滲透到骨髓裡的顫慄,還有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、怪物什麼時候會襲來的恐懼。不過以現代電影來說,步調不可能慢,因為觀眾沒耐心看慢吞吞的電影,在這種情況下,要塑造恐怖氣氛就要想別的法子,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加強血腥和殺戮,還有不斷想角色的新死法,所以最後,現代恐怖片很容易變成看角色怎麼死,而不是看他們怎麼逃生,這跟古早以逃生為目的的恐怖片有點不同。重拍版是繼承原始版過來的,雖然劇本和拍法有根據時代變遷適度調整,但恐怖氣氛還是原始版取勝。

  殭屍太假是重拍版的另一個缺陷。雖然殭屍不需要高深的演技,但就是覺得原始版的殭屍演得比重拍版好。看重拍版的時候,老覺得那些殭屍不會真的咬人,只是做做樣子,好像拍一下他們的肩膀就會恢復正常。羅米洛六零年代找來演殭屍的那票演員,要勝過九零年代的這群。原始版光是第一隻在墓園出現的殭屍就完勝重拍版了,演這隻殭屍的演員完全靠表情和演技取勝,令人印象深刻。其他殭屍有的化妝,有的也像第一個一樣完全靠表情和姿態勝出,加上黑白片的呈現,比九零年把殭屍眼珠弄成死魚眼的效果更好。臨時演員演得好不好也會影響觀眾感覺,尤其是這種會用到大量臨演的場面。除了殭屍,重拍版的選角也比不上原始版。六零版的主角群整體來說外型比較好(芭芭拉除外),演員看起來有氣質,演起這種恐怖片感覺卻毫不相違;九零版剛好相反,除了芭芭拉,其他看起來不是鳥就是遜,這大概是時代變遷的結果。早期演員外型和氣質都有一定水準,現代要找到有氣質又適合演這種片的不多。還有一個大缺點是重拍版惱人的尖叫聲太多,只要殭屍一出現在主角群面前,就會有女人尖叫。中間進行小屋防衛戰的時候,那些尖叫聽到快瘋了。就算電影原來有什麼恐怖氣氛,也都被這些尖叫聲叫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c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