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部電影是羅素‧克洛自導自演,根據一次大戰後英軍中校 Cyril Hughes 一封書信構想的故事。

   一戰時,英法聯軍與澳紐軍團(ANZAC)進攻土耳其,展開加里波利戰役(Gallipoli Campaign)。澳紐軍團死傷約一萬人,土耳其死傷約六至七萬人。戰後英軍派部隊到加里波利尋找陣亡將士遺體並就地安葬,Cyril Hughes 主導此任務,他在一封信中寫道:「一個老傢伙從澳洲跑來這裡找兒子的遺體,我們有照看他,他現在已經滾到義大利去了。」(One old chap managed to get here from Australia looking for his son’s grave; we looked after him and he’s pushed off to Italy now.)。電影工作人員試著找出那個澳洲人的身分,不過徒勞無功,於是由此發想了《伊斯坦堡救援》。

  電影的選角和角色刻畫都很不錯,無論是羅素克洛自演的主角康諾(Connor),還是土耳其軍官哈森(Hasan)、旅館老闆娘艾希(Ayshe)都有其魅力。雖然「找人」是這部片的宗旨,但其實光看戲院介紹,就能猜到結局是有找到,重點是找的過程中主角遇到什麼人、發生什麼事,這些人和事又對他帶來怎樣的影響。配角衍生出的支線劇情加強了整部片的廣度和深度,甚至讓人感覺這不只是康諾一個人的旅程,而是他和哈森、艾希三人的故事。除了找兒子外,康諾和艾希的感情、他和哈森的友誼都是重頭戲。電影也藉由這些角色的互動揭露了戰爭造成的傷害,無論是康諾、艾希或哈森都有怨恨的理由,但哈森選擇放下,康諾和艾希也學會接受戰爭對他們生命帶來的衝擊,療癒了彼此心靈的傷痛,且在對方身上重新找到感情的依歸。康諾的土耳其之旅不但找回了兒子,也找到了新的家人和朋友。

  整體劇情雖為虛構,但將歷史事件圓滑地融入其中,讓片子看起來像一段真實生活的小插曲。整部片只有兩點想要挑剔:一是某倒敘片段中,康諾的三個兒子躺在地上,其中一個因血流不止而不停哀號,但哀號的音效放得過久,聽到後來不太舒服,恨不得把電影調靜音。二是最後父子倆回到旅館時,兩人都梳洗過並換上乾淨衣服,但他們明明就兩手空空逃出小鎮,哪來的錢去外面梳洗和買衣服?看來「英雄永遠不缺錢」是古今中外虛構作品共通的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c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